本系列将结合作者的保险配置经历和对保险的研究,从「险种」、「投保」、「理赔」和「退保」四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的保险入门指南。

放心吧,全文干货,没有广告,没有推广。

险种篇

保险的种类繁多,对于打工人来讲本身还没有掌握资产,因此抵御各类预期外风险才是首要考虑因素,因此本篇章只讨论保障类保险,不涉及投资理财相关的险种。

医疗险

医疗保险全称医疗费用保险,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报销制的保险,我们通常需要先垫付治疗费用,治疗后再用费用单据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扣除免赔额后花多少报多少。当然,许多百万医疗险现在也支持了先行赔付来避免投保人前期的垫付。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与传统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市场上出现了超多的百万医疗险产品。所谓百万医疗险,即最高报销额度在 100 万人民币以上,同时享有类似于买一赠几的绿色通道、国际部治疗、先行垫付等福利,而且能在支付宝、微保和各类小程序里便捷购买。

与其他险种不同,医疗险的续保方案相对复杂多变。大部分百万医疗险都是一次只能买一年的,次年再买时需要重新核保。有的医疗险产品虽然宣称自己能免核保永久续保,但是这其实是个文字游戏,实际上当某款产品的理赔率上升时,保险公司会直接下架原产品,将其改个名比如加上个后缀,变成「XX百万医疗B」再重新上线,即可轻松合法打破自己当初许下的承诺。最近随着监管的放松,各公司陆续出现了真正的中长期的医疗险,但大多还在试水阶段,如要购买还是要仔细看看条款。

另外医疗险通常会设置免赔额,百万医疗险的免赔额通常高达一万,与之相对的是企业团购的补充医疗免赔额很低,只有几十上百甚至无免赔额。

提到医疗险,其实很多打工人都已经有了一份基础保障,那就是社保中的医保。医保没有任何健康告知要求也不需要核保,整体保费也很平价,可以说他是你能买到的性价比最高的医疗险了。那么有了医保还需要买商业医疗险吗?

作为社会福利,医保的功能是有自身的局限性的。看过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读者一定知道,医保能报销的药品和治疗方式是有类目的,在大病场景下,总体来说只能保障病人可以接受最低限度的有效治疗,很多进口药品、三甲医院的国际部并不在医保承保范围之内,所以如果我们只买了医保,那么其未覆盖的内容只能由我们自费。此外,医保虽然性价比高,但它是有报销比例限制的,因此如果不幸罹患大病,我们仍有需要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的可能。

所以如果我们手里的现金不是很拮据,那么以医保兜底、以商业医疗险覆盖高级治疗才是更安全的方案。

重疾险

重疾险是指当被保险人患有约定的重大疾病时,由保险公司给予补偿或补贴的商业保险行为。而重大疾病包含了我们谈及色变的常见重病和你没听过但一旦罹患就要花费巨额医疗费的相对罕见的大病。在中国大陆,保监会早年规定了 25 种重疾,所有重疾险产品也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展的。

与医疗险不同,重疾险通常都是长期甚至终身的,对应的保费也比医疗险高出许多。通常 30 岁以下的人群购买 50 万元的重疾险需要数年内合计缴纳 5 万元左右的保费,同时保费的费率与投保时年龄是成正比例的,也就是你买得越晚保费就越高。

国内的重疾险是个非常复杂的险种,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 25 种重疾的基础规定没有跟随医学的发展,范围较小且对疾病的定义十分滞后,导致很多人明明确诊了某种疾病,却因为不完全符合保险合同中对疾病的要求而被拒赔进而产生理赔纠纷。

同时由于重疾险是一次性赔付,而不是像医疗险这种按费用报销,一旦出险保险公司要付出的真金白银很可观,故所有产品都会设计严格的健康告知和复杂的合同条款,所以想要买到性价比高、后续理赔不麻烦的产品就需要投保人有一定的保险和法律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保险经纪人会在线下推销捆绑式重疾险的原因之一。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医疗险都百万报销额度了,我还要这问题多多的重疾险有何用?这个问题要从这几个角度来解答:首先就是续保问题,重疾险买了就保到 60 岁甚至终身是常规操作,医疗险只能按周期核保续保且有下架风险,也就是年龄越大,重疾险的兜底作用就越有所体现;二是理赔顺序问题,即使有的医疗险能避免自费垫付,但其操作方式也不是如重疾险这样的成熟方案方便的,而对于无垫付福利的医疗险,重疾险则能通过确诊或初步治疗即理赔来帮助你免于面对大病时卖房筹钱的痛苦;最后,医疗险负担的是你的治疗费用,但很多大病在完成医院治疗后还面临着漫长的康复期,治疗期间的工资损失也是需要打工人自己承担的,如果不幸在治疗后离世或丧失工作能力,那么重疾险的一次性全额赔付能为你及你的家人提供一层基础的保障。

因此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重疾险还是有必要配置的。而随着手中资产的上升,加配多份重疾险也是很明智的选择。

意外险

意外险顾名思义即出现意外情况导致被保险人伤亡时提供的一次性赔付险种。他的保额通常较大、保费却很低,同时由于面向意外场景,所以除了有对被保险人的工种限制外,基本没有其他严苛的投保要求,实在是居家旅行之常备。

不过即使是意外险,我们也要看好保险条款,明确其规定的意外场景是否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进而横向比对找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进行投保。

另外随着 996 在大陆的盛行,很多意外险将猝死也纳入了理赔范围,加班多的同学可以考虑加钱上高配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猝死」其实是有一系列定语限定的,所以斟酌好条款才能知道这类保障对自己是否真的有用。

寿险

寿险即投保人身故后会一次性赔付保费的保险,通常分为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两种。与意外险相似,保险公司赌的是大部分人都能平平稳稳过完一生,所以没有什么严苛的投保要求,只是不同产品的承保范围对于极端事件的处理不同、部分产品还会有一个宽松的健康告知要求而已。有的人觉得寿险晦气,有的人觉得人都不在了要钱有什么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配置寿险呢?

我的理解是,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和刚刚成立家庭的人都应该考虑配置定期寿险,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时期要么父母老去濒临退休、要么自己的家庭在打算生儿育女,如果这时意外来临,那么家庭的收入情况将会急速恶化,有了定期寿险的兜底,我们也能在经济层面为家人添一层保障、留一份慰藉。

还有一种形式的寿险也被称为年金险,这种保险更多地凸显了保险的金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与本文涉及的保障类保险关系不大,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

投保篇

健康告知

前文提到,与疾病直接相关的医疗险和重疾险对投保人的身体状况会有严格的要求,其直接体现就是投保时会要求我们填写健康告知。

健康告知在世界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限告知」,即要求你尽可能地把身体的所有现状、医疗史全部告知保险公司,你的一切健康状态大到医疗记录、小到几天前的头疼脑热都在这个范围内,通常还会配有投保前的体检,我们常讨论的香港保险其实就属于这一分类。另一种是「有限告知」,即你要诚实地告知你的身体状态,在执行时实际上对应着的是医疗记录、体检记录等成文的、可查的信息,中国大陆的《保险法》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也就是说,中国大陆的保险其实都属于后者这个分类。

不难看出,「有限告知」分类对于投保人来说更友好,只要可查的健康记录中没有违反健康告知和保险条款的内容就能正常投保,而保险公司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赔。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由于线下保险销售和保险经纪人的素质良莠不齐以及投保人不重视线上产品健康告知的问题,因健康告知随意填写导致的理赔纠纷层出不穷,这也是很多人形容疾病相关的保险为「保险只有两种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的原因之一。

但坦白地讲,这个问题并不完全是保险公司的责任,投保人在签订合同付款前也应该对产品是否适用于自己有所认知。那么我们该如何填写健康告知呢?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基础认知,那就是要保证诚信,满足健康告知的产品才买。

随后我们需要查阅和回忆自己所有的健康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病历、医保记录、商业保险理赔记录和体检记录,通过对这些成文的存档历史记录进行梳理并与健康告知比对,我们才能了解自身条件是否符合投保条件。

这时有些买过保险的小伙伴会问,为什么我当时明明不符合健康告知,只是在健康告知中按标准体填写,但还是成功买了保险呢?这其实也是有限告知的特点之一,也就是宽进严出,如果投保人填写的健康告知符合投保标准,那么保险公司就不会对你的投保资格进行深究,我称其为「诚信推定」,默认你诚实地填写了健康告知。等到你申请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才会对你的「真诚」进行考核,核赔不通过的直接拒赔,而拒赔不是退保,是不会返回你的保费或对等的现金价值的,同时拒赔意味着投保人未能履行诚信的义务,这份保险合同也很可能就此终止,拒赔记录在未来也会影响你购买其他保险。

关于核保

如果你不是标准体(指被保险人健康状况符合《生命表》的基本范畴),那么那些健康告知宽松、非标体也有核保途径的产品就是唯一选择。

这里所说的健康告知宽松是因人而异的,以近几年发病率较高的甲状腺疾病来说,大部分的重疾险在健康告知中都明确要求不能有甲状腺异常的记录,但如果有一款产品并未对甲状腺做指名道姓的要求,同时你的甲状腺问题只是疑似阶段并没有进一步地被定性,那么这款产品就是你的不二之选。

而对于核保环节,有的保险产品性价比虽高,但健康告知异常严格,线上投保时只要有一条不符合要求就会提示无法购买。而有的产品支持线下核保甚至智能核保,会根据你存在问题的身体问题进行保险条款的豁免(可以理解为从合同的保障范围中删除对应的疾病)。这样一来,虽然保障范围比标准体要小了一些,但你仍可以获得其他的大病保障,有总比无好。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新出现的线上智能核保对于非标体投保人要友好得多,因为他规则固定、没有线下核保的人治风险,是非标体的投保首选。有的朋友会问,如果我的身体状况很差,智能核保也没戏,那是不是就没保险可买了?其实这类情况可以在线下投保、核保,定制化地对条款进行豁免,当然这种情况由于是卖方市场,自然也就与性价比无缘了。

关于医保记录

家里的老人上了年纪后身体难免会有些微恙,而由于当前仍然不是所有老人都有医保的年代,或者出于农村医保和城市医保的报销比例差异的考虑,有的子女会选择用自己的医保卡为老人买药看病。

这个行为有两个风险,第一个风险在于,很多地区的医保是一人一卡制,你的医保额度只能由你自己使用,所以这是违反医保规定的。二是如果为老人买的药、治的病涉及了保险健康告知里的内容,由于默认购买等于使用,那么只要这些内容在刷卡时切实地记录到了系统中,这些病症也就会记在你的名下,进而导致你未来购买保险时无法满足健康告知中的要求,有时甚至还影响理赔。要知道虽然保险公司理赔时不一定能查到你的全部体检记录和病历,但调取下医保记录还是轻松简单的。

特别的,有些地区的医保制度支持余额家庭共济,无论余额怎么使用,对应的记录总是记在使用者名下的,这种场景也就不存在以上问题了。

关于拒保

如果非标体投保进入到了核保流程,那么就有几率被拒保。虽然「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们可以换家公司或产品继续尝试投保,但这里的潜在风险在于,有些保险产品会要求你此前购买保险产品时不能有拒保记录,也就是拒保记录可能会导致你无法购买其他家的保险产品。

至于这一要求在理赔时的运作方式,通常是保险公司之间理论上会对拒保等记录进行共享,所以相当于拒保记录跨公司可查。但保险毕竟是资本的游戏,拒保记录的共享没有什么行业统一渠道,也就是你的拒保记录可能被共享给了 A、B、C 三家公司,但可能其他的 A1、B1、C1 公司由于没有参与这一渠道的共享合作所以就查询不到。

所以因存在拒保记录而产生的理赔麻烦更像是薛定谔的猫,你不打开盒子永远也不知道结果。从降低风险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出现拒保记录,比如前期可以匿名或线下详细咨询条款判断自身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对于含有智能核保功能的产品,我们也可以先用匿名路演核保流程,尝试下是否能通过智能核保,能通过的话才实名进行购买。

什么样的保险产品才算高性价比

性价比向来是个千人千面的事情,这里谈谈我个人对保险产品性价比的认知,仅供参考。

首先是「东西好不好」。这有些像买电子设备时的产品参数比对,这里罗列一些常见参数及建议值供参考:

「重疾险」:

  1. 保障的疾病越多越好
  2. 25 种基础重疾外的大病定义越宽松越好
  3. 在不配置寿险时,能支持身故赔付的通常更好
  4. 支持多次赔付的通常更好(即被保险人在保险生效期间罹患几次重疾就赔付几次)
  5. 多次赔付的间隔期越短越好

「医疗险」:

  1. 支持连续多年续保且免重新核保的更好
  2. 支持免垫付的更好
  3. 免赔额度越低的越好
  4. 支持的疾病保障范围越大越好
  5. 支持绿色通道、国际治疗部等额外福利的更好
  6. 等待期越短的越好

「意外险」:

  1. 投保限制越少越好
  2. 保障范围越大越好
  3. 条款中对意外的定语修饰越宽松越好

「寿险」:

  1. 各类不可抗力豁免越少越好
  2. 拒赔条款越少越好

其次是性价比中的价格。这个大家都懂的,自然是越便宜越好。不过重疾险的情况可能会复杂些,对于支持多次赔付的产品,还要计算下其方案带来的保障提升是否能与价格增量对标,这里就不展开讲述了。

该买定期还是终身

这一问题主要针对的是提供终身方案的重疾险和寿险。

对于重疾险,我个人的建议是,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配置终身重疾险,原因在于重疾险的健康告知非常严格,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难免会出现些小毛病,定期重疾险的售价虽然更低,但当保险到期时你已经至少 40 岁了,更多的甚至已经 60 岁了,这个年龄的身体状况很少仍然是可以满足健康告知的标准体,重新配置重疾险将十分困难,而大年龄也意味着同等理赔额度下保费的大幅增加,重疾险的性价比也会变得极低。当然,面对通货膨胀,终身重疾险很可能在投保人达到高龄后已经无法发挥很大作用了,所以这总的来说是一个权衡,只能说如果是我,我会直接选择配置终身的重疾险方案。

而对于寿险,情况则大有不同,定期寿险才是合理选择。终身寿险在世界范围内通常是用来合法规避遗产税的,而中国大陆在目前和中短期内还没有制定遗产税相关法律的势头,所以中短期来看终身寿险的核心功能无法被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由于终身寿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笔在未来必然会支付的钱,故其保费十分高昂,而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成功存活到退休后是大概率的事,这个时候自己早已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从经济层面上来讲,自己的离世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也有限,所以终身寿险的产出投入比是很低的。

如何选择保险公司

这是一个很反直觉的事实:在中国大陆配置保险,最不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选哪家保险公司。

创立保险公司的审核门槛非常高,同时保险公司还需要不断根据营收缴纳公积金、准备金作为风险管理基金。而这些资金正是用于保险公司出现经营问题时进行兜底偿付存量保单的。同时大部分保险公司也是国资或有国资背景,在经济环境还算正常的情况下很难会出现破产倒闭的极端情况。

此外,虽然《保险法》第八十九条明确说明了保险公司的退出机制,但第九十二条也作出了如下规定: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

转让或者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转让前款规定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的,应当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也就是说即使出现了破产倒闭的情况,按法律规定,政府也会要求其他公司接管保单或直接将问题公司托管,以保证投保人权益。

在历史上,中国大陆还没有过保险公司彻底破产的先例,但确实出现过各种问题导致的无法继续经营而濒临破产的保险公司,远如 06 年的新华人寿、08 年的中华联合财险,近如 18 年至今的安邦保险,都是由于各种蜜汁操作导致的兑付能力急剧下降,企业濒临破产或接近无法正常运转。而保监会则在这一次次的危机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通过介入托管并注资的方式稳定公司运营并引入新投资或重组拆分,同时启用保障基金保证现金给付,期间虽然可能会出现理赔滞后的现象,但实际上并没有出现任何逾期赔付的问题,被保险人的利益均得到了保障。

保险公司倒闭的风险解释清楚了,那么服务质量、理赔难度有没有差异呢?首先保险法对于理赔周期进行了明确的限定,所以保险公司想一直拖着不给理赔结论或拖延赔付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很多人担心小型保险公司的产品在理赔时会被保险公司刁难,但实际上如果运气不好,大型保险公司也会对你进行刁难,「买前你是大爷,买后我是大爷」的案例屡见不鲜,翻一翻裁判文书网的理赔纠纷,你就知道在刁难人的层面上保险公司无分大小。而由于小公司为了业务发展需要拉拢更多的客户,所以在服务质量和态度层面,很多小公司实际上做的比大公司还要好。

因此,购买保险时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产品性价比、条款的具体细节,而非这家公司是否为大型保险公司。有的读者可能会问,小公司往往有性价比很高的产品,大公司的产品却普遍贵且功能少,一分价钱一分货的理念在这里讲不通么?对此,我只能说,看看大公司的财报吧,了解下其广告投入和线下销售团队的规模,你可能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新的感悟。

每类险种该买几份?

对于重疾险,量力而行,不设上限,买得越多越全面,重大疾病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也就越低。意外险和定期寿险虽然也可同理操作,但由于他们的保额足够高且续保简单,大部分人在没有特殊需要的话都只会配置一份,这个主要看个人选择了。

而对于医疗险,多买几份然后每家都用同一单据报销一次的美梦我也有过,但保险公司显然不会允许这样的漏洞出现,因此正常来讲同一层级的医疗险只买一份即可。而所谓的层级则主要按免赔额来划分,通常是低免赔额的普通医疗险搭配一个较高免赔额的百万医疗险,这样小病大病就都能报销了。当然如果你不在北京这种医保存在实际免赔门槛的地区,那么直接将医保与百万医疗险做搭配也是一个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性价比高的产品会对你当前持有的同类险种保单的合计保额作出上限要求,所以买多份同类保险产品时一定要读好每一份心仪产品的说明和合同,避免因保额限制产生的错买、误买。